-
河北唐山加速钢铁企业兼并重组 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
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,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,正成为各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。近期,国家发改委明确将重点地区钢铁企业兼并重组作为去产能攻坚任务,通过优化政策环境、强化跨区域协作,助力钢铁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。河北省唐山市作为传统钢铁重镇,率先探索跨所有制整合路径,为全国钢铁行业提供了示范案例。 一、政策驱动行业深度整合 近年来,国家层面持续完善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框架。通过部际联席会议机制,统筹协调财政、金融、土地等配套措施,重点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整合产能。例如,唐山市在政策引导下,推动区域内多家民营钢企与国有资本合作,形成混合所有制改革样本。此类举措不仅化解了低效产能,还提升了产业集中度,为行业良性竞争奠定基础。 二、重点地区率先突破 京津冀、长三角等区域被列为兼并重组核心试点。以河北省为例,该省通过“产能置换指标交易”等市场化手段,鼓励企业主动退出落后产能,并向唐山、邯郸等集聚区集中。2023年以来,唐山丰南工业园已落地多个重组项目,涉及产能超千万吨,通过联合技改实现能耗下降与产品升级。 三、成效显现助推转型升级 兼并重组带来的协同效应逐步释放。一方面,企业通过整合采购、销售渠道降低运营成本;另一方面,重组后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推动电工钢、汽车板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提升。数据显示,部分重组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较改造前提高逾三成。 四、全球视野下的责任践行 中国钢铁行业在化解自身过剩产能的同时,积极参与国际治理。通过钢铁产能过剩全球论坛等平台,分享去产能经验,推动建立公平贸易秩序。国内企业的绿色化、智能化改造案例,也为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提供了参考。 下一步,相关部门将聚焦重点区域,强化土地、税收等政策精准支持,破解跨所有制重组中的体制机制障碍。唐山市计划在年内推出专项扶持基金,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。
2025-09-04
-
河北文旅产业强劲增长 石家庄承德等地成招商引资热点
2023年前10个月,河北省文旅产业交出亮眼成绩单,全省旅游总收入突破5123亿元,同比增长超30%,展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。这一成果得益于省内多地深化文旅融合、优化服务供给,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优质项目,推动产业提质升级。 一、国内旅游市场主导增长 河北省1至10月接待国内游客达5.12亿人次,贡献旅游收入5084亿元,同比增长均超21%。过夜游客占比52.46%,消费总额2970亿元,凸显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。石家庄、承德等地通过打造精品住宿集群和夜间文旅项目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,提升消费水平。 二、国际旅游稳步恢复 国际游客接待量138万人次,收入5.91亿美元,同比增长8%至12%。过夜国际游客占比56%,主要集中于秦皇岛、张家口等涉外服务完善的地区。河北通过简化签证便利措施、加密国际航线,进一步吸引海外客源。 三、区域特色驱动差异化发展 保定依托太行山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游,廊坊借助区位优势培育商务会展旅游,唐山以工业遗产活化带动文化体验。多地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,形成“一市一品牌”格局。 四、消费结构优化显成效 一日游游客消费占比41.58%,反映短途游、周边游需求旺盛。邯郸、邢台等地开发主题乐园、自驾营地等新业态,满足多元化需求。过夜游与一日游的协同发展,为全域旅游注入新动能。 河北省文旅部门表示,未来将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,并继续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文旅综合体、智慧旅游平台等项目,推动产业向高质量迈进。
2025-09-04
-
河北献县打造肉鸭全产业链集群 探索乡村振兴特色路径
近年来,河北献县通过招商引资引入现代农业项目,以肉鸭产业为核心构建"产加销"一体化体系,形成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当地创新"五统一"管理模式,将传统养殖业升级为标准化产业集群,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,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实践样本。 一、龙头企业驱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020年起,献县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种鸭繁育基地,建成华北地区重要的雏鸭孵化中心。通过"公司+合作社+农户"机制,引导133个原贫困村参与产业链分工,覆盖饲料生产、生态养殖、屠宰加工等环节。标准化养殖棚舍采用自动化温控系统,雏鸭成活率提升至行业领先水平。 二、创新管理模式降低经营风险 献县推广的"五统一"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管控:统一供应优质鸭苗确保品种纯度,统一配送专用饲料保障营养标准,统一开展技术培训覆盖2.6万人次,统一实施疫病防控建立生物安全屏障,统一保价回收解决销售难题。这种模式使养殖户年均增收较传统模式提高约40%。 三、产业链延伸提升产品附加值 2022年建成的精深加工园区新增酱卤制品、预制菜等生产线,开发出20余种鸭肉系列产品。配套建设的冷链物流中心每日可处理60吨鲜品,产品辐射京津冀主要商超。产业链延伸不仅创造2000余个就业岗位,更推动产业价值提升约3倍。 四、生态循环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献县将鸭粪处理与有机农业结合,建成3处生物有机肥加工厂,年处理畜禽废弃物18万吨。形成的"养殖-肥料-种植"绿色循环链,既解决环境污染问题,又带动周边5万亩农田发展绿色种植,相关经验入选省级农业典型案例。 五、政策支持培育产业新动能 当地出台专项扶持政策,整合财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,对新型养殖设备给予30%购置补贴。2023年启动的产业升级项目新增智能环控系统50套,推动传统养殖向数字化转型。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为农户提供育种、防疫等技术支持。 献县通过特色产业培育,探索出"链主企业带动、多业态融合、全要素保障"的发展路径。这种以产业振兴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,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范式。未来当地计划建设产学研基地,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能力,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。
2025-09-04
-
河北张家口等三市钢铁产能清零 四市迈向无煤化新格局
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绿色转型背景下,河北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钢铁煤炭行业深度调整,为招商引资创造高质量产业环境。最新规划显示,张家口、保定、廊坊三市将实现钢铁产能全退出,张家口、承德、秦皇岛、保定四市加速建成"基本无煤矿市",标志着河北传统能源重镇正迈向集约化、高端化发展新阶段。 一、去产能攻坚任务全面落地 河北省通过市场机制与法治手段双向发力,本年度计划压减炼铁产能1726万吨、炼钢产能1422万吨,涉及50处煤矿关停和1309万吨煤炭产能退出。首批钢铁压减任务中,1077万吨炼铁与820万吨炼钢产能已分解至具体企业及设备,煤炭退出任务精准落实到开滦集团、冀中能源旗下矿井。廊坊市率先完成钢铁压减指标,石家庄与保定已实现煤炭产能清零目标。 二、区域产业布局深度重构 钢铁领域实施"2310"战略,以河钢、首钢两大龙头为主导,培育3家地方性集团和10家特色企业,推动企业兼并重组。煤炭产业聚焦唐山、邯郸、邢台三市,保留40处骨干矿井,产能压缩至5000万吨级别。张家口等四市通过煤矿关停转型,重点发展清洁能源与文旅产业;保定、廊坊借助钢铁产能退出契机,加速布局高端装备制造与数字经济。 三、政策组合拳保障转型平稳 建立产能置换指标交易平台,引导过剩产能市场化退出;设立专项补偿资金,用于职工安置与生态修复;强化环保、能耗标准倒逼低效产能出清。针对退产能重点区域,实施税收优惠与土地政策倾斜,吸引新兴产业项目落地。 四、转型成效与挑战并存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,重点区域PM2.5浓度较改造前下降显著,但部分市县财政短期承压。专家建议,需配套建立转型示范区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将传统工人转化为智能制造从业者。未来河北将重点培育氢能钢铁、煤炭清洁利用等新技术,确保能源安全与产业升级协同推进。 此次产能调整涉及全省近三分之一的钢铁企业和半数以上小型煤矿,其力度与规模在全国供给侧改革中具有标杆意义。随着"基本无煤区"的建成,环首都生态屏障功能将进一步强化,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。
2025-09-04
-
河北装备制造业领跑工业增长 雄安新区建材创新引关注
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,河北省工业经济呈现稳健发展态势。最新数据显示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稳定增长,其中装备制造业增速显著,雄安新区建筑节能材料等新兴产业成为亮点,消费市场升级趋势同步显现。 一、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河北省工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态势,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达到中高速水平。从经济类型观察,股份制企业贡献突出,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表现相对低迷。三大门类中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,采矿业微降,公用事业领域保持稳健增速。 二、装备制造业成核心驱动力 在七大主要行业中,装备制造业以两位数增幅领跑,食品工业与纺织服装业紧随其后。传统产业呈现分化态势:钢铁工业微增,石化、医药行业暂时承压。值得注意的是,雄安新区部分企业采用新型建材生产的装配式建筑构件,反映出建材工业向绿色化转型的趋势。 三、企业盈利质量持续优化 前四个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突破800亿元,利润率同比提升,资产负债结构进一步改善。这表明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下,企业运营效率与抗风险能力同步增强。 四、消费升级特征显著 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保持两位数增长,城乡市场发展均衡。建筑装潢材料、电子出版物等升级类商品消费激增,显示居民消费正从基础生活需求向品质化方向跃迁。汽车与石油制品消费的同步增长,则反映出出行需求持续释放。 五、区域协同效应逐步显现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,河北省产业链配套能力持续增强。以廊坊电子信息、唐山轨道交通为代表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,为工业增长注入新动能。与此同时,曹妃甸区等沿海经济带项目落地效率提升,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。
2025-09-04
-
河北航空深耕泉州市场 助力"一带一路"空中走廊建设
河北航空通过开通新航线、设立运行基地等举措,积极融入"一带一路"建设,以泉州为战略支点深化东南沿海市场布局。此次"泉州-杭州-石家庄"航线的开通,是继2013年首通航线后对泉州市场的深度开发,也是企业参与区域招商引资、促进经济互联互通的重要实践。 一、战略布局契合国家发展导向 泉州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,在"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"建设中具有枢纽地位。河北航空将航线网络规划与"一带一路"节点城市对接,2013年率先开通石家庄至泉州航线后,持续加密东南沿海航线布局,现已覆盖广州、海口等主要城市。 二、基地运营强化区域协同效应 在泉州设立过夜基地是河北航空深化市场运营的关键举措。通过与厦门航空的协同合作,实现飞机调度、机组管理等资源共享,提升航班衔接效率。该基地可保障早班航班准点率,为后续开通舟山等新航线奠定运行基础。 三、航线设计凸显经济纽带作用 新开通的每日往返航线采用"泉州-杭州-石家庄"串飞模式,单程飞行时间约4.5小时。航线连接京津冀、长三角和闽南金三角三大经济区,促进三地商贸旅游往来。首航客座率充分印证市场对跨区域航空服务的旺盛需求。 四、服务升级助力区域开放发展 河北航空在泉州投放波音737系列客机,提供差异化客舱服务。通过优化常旅客计划、开通专属值机柜台等措施,提升"海丝"节点城市的航空服务品质。未来计划引入"空铁联运"产品,强化与陆路交通的衔接。 五、文化交融拓展合作新空间 航线网络延伸促进了两地文旅资源互通,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增设"海丝文化"主题展区,泉州机场推出"燕赵风情"特色服务。这种文化互鉴模式为其他"一带一路"节点城市的航空合作提供参考样本。 当前,河北航空正以每年新增2-3条航线的速度拓展泉州市场,后续将根据"海丝"核心区建设需求,适时开通至东南亚国家的国际航线,持续完善"一带一路"空中通道网络布局。
2025-09-04
-
河北交通投资集团70亿战略合作助力定州产城融合发展
河北省重点国有企业与定州市达成战略合作,通过70亿元综合投资推动区域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。此次合作聚焦土地开发、循环经济、现代农业及智慧物流四大领域,旨在构建政企协同的招商引资新平台,为定州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 一、土地综合开发激活经济开发区潜力 根据合作协议,河北交通投资集团将投入50亿元专项资金,对定州经济开发区实施系统性土地整理。项目采用"统一规划、滚动开发"模式,重点完善道路管网、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配套,提升约8平方公里产业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。首批启动地块将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研发中心,为汽车零部件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意向入驻企业提供载体支撑。 二、循环经济产业链迈向千亿级规模 依托北方再生资源产业基地,合作双方将共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中心。交通规划设计院主导的再生资源深加工项目,计划引进20条自动化分拣生产线,实现年处理废旧机电设备50万吨能力。配套建设的环保产业园将重点发展废钢精加工、再生塑料改性等细分领域,形成从回收拆解到高值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。 三、现代农业物流体系构建区域枢纽 曲港高速物流园项目将整合定州现有8个农产品批发市场资源,建设占地600亩的冷链物流集散中心。合作方案显示,该枢纽将衔接北京铁路局货运班列,实现日吞吐生鲜农产品2000吨的转运能力,并配套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电子交易平台。 四、产城融合助推城市更新进程 在旧城改造领域,政企联合探索"产业导入+社区重建"新模式。规划中的棚改项目拟配套建设物流人才公寓和产业服务中心,通过产城一体化开发改善3万平米老旧住区环境,同步导入物流配送、电商服务等新业态。 此次战略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,将省级国企的资本优势与地方产业基础深度结合。定州市相关负责人表示,系列项目的实施预计可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150亿元,创造就业岗位1.2万个,对于培育京津冀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具有示范意义。
2025-09-04
-
河北开发区"3·20"人才项目助力区域创新高地建设
河北省通过实施"3·20"人才支持项目,以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,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。该项目重点遴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、优质服务平台和重大创新成果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,彰显河北省打造创新驱动示范区的战略决心。 一、项目背景与战略定位 2016年,河北省为落实省委、省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的决策部署,启动"3·20"人才支持计划。该计划聚焦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,通过"人才+平台+成果"三位一体支持模式,旨在破解区域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,培育具有行业引领力的创新集群。 二、项目实施的三大核心维度 (一)人才维度:重点选拔20名在新能源、生物医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具备突出创新能力的技术带头人和企业家,要求入选者须在开发区内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或创办高新技术企业。 (二)平台维度:评选20家人才服务平台,包括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、技术转移机构和创业孵化基地等,评估标准着重考察平台在人才集聚、技术攻关和产业升级方面的实际贡献。 (三)成果维度:筛选20项重大创新成果,涵盖新材料研发、智能制造系统等方向,要求成果需在开发区实现产业化应用并产生显著经济效益。 三、评审机制与实施成效 项目采用"三级评审"制度,由开发区初审、行业专家复审和省级部门终审构成。通过建立量化评价体系,重点考量技术先进性、市场前景和区域适配性等指标。实施以来,带动开发区研发投入增长,促进多个重点项目落地,相关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突破性增长。 四、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效应 石家庄高新区、保定高新区等主要载体通过该项目引进的创新团队,在半导体材料、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形成技术突破。部分入选平台已发展成为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枢纽,推动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。 五、持续优化的人才服务生态 河北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,对入选对象给予政策配套支持,包括科研经费补助、税收优惠和住房保障等。后续将深化项目与重点产业的对接,完善人才评价标准,强化金融资本对接服务,持续提升开发区创新能级。
2025-09-04
-
河北廊坊钢铁产能清零 多行业去产能提速助力招商引资
河北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在钢铁、煤炭等重点领域取得显著成效。最新数据显示,廊坊市实现钢铁企业整体退出,标志着区域产业转型进入新阶段。在招商引资方面,河北以产能优化为契机,推动新旧动能转换,为高质量发展腾挪空间。 一、钢铁去产能实现“双过千”突破 河北省压减炼钢产能1572万吨、炼铁1408万吨,其中通过产能交易、减量置换等市场化手段退出炼钢产能519万吨、炼铁182万吨。廊坊市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,率先完成钢铁产能清零,为全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示范。此外,“地条钢”清理取缔工作全面收官,从源头遏制了低效产能。 二、多行业协同推进产能优化 除钢铁外,煤炭行业退出产能404万吨,完成年度目标的54%;水泥、平板玻璃、焦炭分别压减120万吨、260万重量箱、148.8万吨;电力领域关停16台火电机组,合计17.4万千瓦。河北作为全国唯一钢铁与煤炭去产能“双先行”省份,覆盖行业数量及任务量均居前列。 三、创新机制保障产能压减可持续性 河北省探索建立产能置换交易平台,推动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化解过剩产能。例如,跨区域产能指标流转既缓解了企业退出压力,又为新兴项目落地创造条件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河北钢铁压减量占全国总任务的三分之一,为其他地区提供了经验借鉴。 四、绿色转型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去产能与环保治理同步推进,河北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明显。淘汰落后产能后,腾退的工业用地优先用于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,吸引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项目落地。 河北省通过系统性产能优化,不仅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,更在产业升级、生态改善、招商引资等方面形成联动效应。未来,河北将继续强化政策引导,巩固去产能成果,为全国工业转型贡献更多实践样本。
2025-09-04
-
河北廊坊小微企业税收红利持续释放 创业活力显著增强
在国家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的背景下,河北省通过精准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,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最新统计显示,廊坊等地通过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和增值税减免等措施,为小微企业减负超43亿元,直接带动区域招商引资规模扩大和创业密度提升。以下从政策落实、经济效应、创新激励等维度展开分析: 一、普惠性税收政策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2016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,河北省国税系统为小微企业办理税收减免金额达35.06亿元,涉及全省17个地市。其中廊坊、保定等制造业集聚区受益明显,单户企业平均减税规模较上年增长12%。次年实施的增值税免征政策进一步扩大受惠面,前4个月即有122.5万户小微企业享受8.7亿元税收优惠,政策兑现率达100%。 二、政策杠杆撬动创业就业双增长 税收优惠直接推动市场主体数量跃升。2016年河北省新登记小微企业数量突破16万户,总户数较2015年增长47%,其中科技服务类企业占比提升至28%。廊坊经济技术开发区内,税收减免政策使初创企业存活周期平均延长8个月,带动新增就业岗位3.2万个。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,使得该区域近三年小微企业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%以上。 三、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政策精准度 国务院2017年实施的减税新政呈现两大突破:将小型微利企业应纳税所得额上限提升至50万元,叠加所得税减半征收和20%优惠税率;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至75%。河北据此同步调整实施细则,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,就为省内2000余家科技型企业新增减税空间4.3亿元。 四、跨部门协同提升政策落地效率 河北省建立税务、财政、市监三部门数据共享机制,通过电子税务局自动识别符合条件的企业。在唐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智能退税系统实现增值税免税"一键申报",审批时限压缩至3个工作日内。这种"政策找人"的服务模式,确保企业应享尽享税收红利。 当前,河北省正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,将小微企业税收优惠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。在石家庄、沧州等地试点推广的"减税+信贷"联动模式,已帮助800余户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贷款支持。随着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的深入实施,这些举措将持续优化区域营商环境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2025-09-04
有想补充的信息?点我投稿

- 联系我们
- 企业入驻
